斯大林大战火星人(火星人攻打地球)

文章目录

斯大林大战火星人由本站整理编辑,为你带来全面的火星人攻打地球内容阅读。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斯大林大战火星人

该作是塞尔维*戏公司Dreamlore决定制作一款以二战为背景的RTS游戏,对阵双方是敬爱的斯大林大元帅和——火星人话说1942年那个躁动的初夏,火星人突然降临西伯利亚,悍然发动对俄罗斯母亲的猖狂进攻,这对苏维埃来说是个艰难时刻(尤其是南边还在和德国人争夺斯大林格勒),于是斯大林同志亲自披挂上阵,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反击外星人统帅部。

斯大林大战火星人#火星人攻打地球

火星人攻打地球

文/谭峰

“ 火星人入侵 地球”,现如今听起来的天方夜谭,在上个世纪居然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1938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深夜播放了一个广播剧《 火星人入侵 地球》。这一广播剧是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G.威尔斯(Herbert G. Wells)1898年的科幻作品《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改编而成的。

这部科幻作品又被后人称为《宇宙战争》《星际战争》,作者威尔斯描写的场景发生在19世界。那时,火星即将灭亡,火星人开启了探寻地球之旅。他们对英国发动战争,进而希望统治全世界。作者以目击者的角度描写了人类对火星人的反击,由于火星 科技 远远大于地球人,他们一度成为战争的“赢家”。就在火星人马上主宰地球万物的时候,他们“不幸”受到了地球上细菌的感染而全部消亡。

和原版小说比起来,改编的广播剧因为水银剧团(Mercury Theater Group)演员奥森·威尔斯(Orsen Wells)倾情并茂地演绎,给人一种逼真的现场感。这让原本就很有感染力的科幻情结,经由精湛音效技艺的发挥显得更具股蛊惑性了。

1938年正值二战期间,火星爆炸的“天灾”加上战争爆发的“人祸”,让人们不寒而栗。更为甚者,《 火星人入侵 地球》的广播剧采用急促的、恐慌的表演方式与一个月前报道“慕尼黑危机”(the munich crisis)时,如出一辙。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假戏”时时会在现实中上演。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27年1月创办于芝加哥,1941年开播电视节目。在其起步的近15年的时间中,这家媒体便是用广播这样的媒介方式来支撑自己的“关注流量”。逐渐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基于这样的“流量”,一跃升级为美国五大五大网络公司之一,与其他四家媒介巨头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和有线新闻网(CNN)相提并论。

CBS走的路线就是借势而为,制造噱头,无中生有之中实现了假戏真做的效果。这就让人们开启了“好奇模式”,为何听起来很不靠谱的消息,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真的一样。

传播学中有个著名的“魔弹论”,认为媒体传播的信息如同发出去的子弹,接触媒介的听众或观众,就像被射中的靶子似的应声而倒。因为这些受众在关键时刻自觉地“中断”了自己的认知系统 ,而是更愿意相信媒体蓄势待发的消息来源。

“魔弹论”的前提是“孱弱的受众”。在媒体眼里,受众都是没有判断能力的易宰“羊羔”,他们成为了狂轰滥炸信息子弹的“替罪羊”。这种弱势的状况,甚至与受众所受的教育、所处的地位,毫无关联。媒体的危言诳语顺势而为,集中起来营建虚拟的话语生态,分散着的受众无暇彼此统一的意见,这事实上挪占了受众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在做着一个精美的议题设置工程。他们一方面把恐慌、压抑的故事情节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将一种莫须有的气氛营造到极致。另一方面,他们又把科幻故事中的浪漫、遐想的空间尽力地压缩殆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相信设置的场域,而放弃了对科幻本身的探究和追随,受众对消息接受的地位由主动沦为被动。

魔弹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但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就完全无以适用呢?这其实取决于受众自身所形成的媒介素养。简单而言,媒介素养就是受众要养成一种面对各种媒介形态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尤为强调的是,这种思辨能力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还包括现如今方兴未艾的自媒体。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大行其道,受众在接受多元信息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窄化”现象,这被视为受众意识到苏醒和独立。但是,受众群体所固有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并未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而使越来越专业化的受众出现了一种信息接受的悖论,即越专业,越封闭。因为对信息收发的过度精细,而疏忽别的领域。这也被学者认定为“网络巴尔干化”危机。

“网络巴尔干化”,这个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恩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于1997年共同提出的,是指互联网分裂成无数小群体,各群体的成员几乎总是在网上阅读或传播仅吸引本群体成员的材料。

网络时代的受众非但没有形成包罗万象的信息体系,反倒因为网络的存在使他们的交流出现了某种“认同断层”,形成了一种“信息茧房”。每个种类的受众沉浸在这种茧房里难以自拔,形成了小众性的思维习性和看待事物的刻板观念。

越是在信息畅通无阻的时代,人们的头脑其实越是刻板和封闭的。这样的“互联网悖论”就越是要求我们每个人跳出“信息茧房”的诱惑,跳出自己信息的“舒适圈”,去尝试了解不一样的风景,积淀林林总总的知识构架,培养独立思辨的习惯和能力。如此,诸如“火星人到访”的奇谈怪论才不会像子弹一样直中靶心,谣言更不会风云四起。

版权有限,关注无限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

第一个火星人

登陆火星第一人是艾丽莎卡森。是美国18岁少女,艾丽莎卡森成长过程非常神奇,她在三岁的时候就觉得火星非常酷,想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并且征服火星这个星球,艾丽莎卡森在不懈努力之后终于被NASA选中,成为了第一个有望去火星的人。火星生存环境和地球完全不同,想要适应这种环境必须接受魔鬼式训练。

斯大林大战火星人#火星人攻打地球

人物经历

艾莉莎的父母都是美国宇航局的工作人员,为了支持女儿的梦想,早在2008年就为艾莉莎报名参加了美国太空营的活动,2016年,艾莉莎成了这项活动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并且成功通过了官方认证,获得了太空人培训资格,甚至在美国宇航局。

现在的艾丽莎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代号“蓝莓”,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保罗.福尔曼这样评价说,美国宇航局很认真的对待艾丽莎这样的人,有朝一日她会成为宇航员,成为登陆火星的优秀人选。

火星独立战争

移民火星的人类爆发了反叛地球的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使地球与火星形成了两个迥异且互不往来的世界。

百年后,地球和火星开始了战后的交往。一群火星少年被送往地球,在那学习、长大。当他们重返火星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命运被这两个相互猜忌的世界所裹挟席卷:

一个是肃静宏伟的世界——规则严明,给予和所得都是义务,报酬由另一种方式呈现,资源高度共享。

而另一个就像散乱芜杂的花园——生活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你的命运只能面对和承担。

两个世界冲击着这群年轻人,他们因此而被各方指责,因此而沉默,也因此而开始怀疑。

苍穹之下,这群年轻人开始了一场负重的青春奔跑,

他们为了寻找真正的归宿踏上了心的旅途……

以前可以顺理成章地接受所有安排,现在要知道这一切是否合理

斯大林大战火星人#火星人攻打地球

作者简介:

郝景芳,女。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博士,当代作家。

2002年荣获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6年开始从事写作,《流浪苍穹》是她迄今唯一科幻长篇作品,获得国内外作家和读者的赞誉。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斯大林大战火星人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juhuaxiaohua.com/danji/214758/